抗災救災臨時房
抗災救災安置房選擇的原則是考慮需求的緊迫性、材料的可獲得性、投資成本等諸多因素。當地震、海嘯、水災、火災、流行性病等發生時,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提供必要的救助空問,構筑起救治體系和指揮控制部,盡可能減少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,用活動房充當臨時收容、救護場所,在減少人員傷亡中發揮了較大作用。
美國南部遭受卡特里娜m風災害之后,大量房屋遭到破壞,很多人無家可歸。為了盡快緩解災情,在重災區新奧爾良西北部146km處建起了一個能夠容納570多個活動房的社區。社區從無到有歷時僅約5個星期,活動房通常是在工廠里批量加工后再運送到目的地搭建,制作簡單,成本較低廉。活動房社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人們正常的生活需要。如圖1-21所示。
以2008年5·12四川特大地震為例,據統計,四川全省因災倒塌民房123.02萬戶、473.3萬間,損房1904.8萬間;而全省因災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將達310余萬戶、近1000萬人,其中需救助的受災困難群眾823萬余人。即使以保守的數字估計,此次為安置地震災民.需要構建的過渡性住房就要有300萬間。白然災害后的救助過程中,具有保溫隔熱、抗震抗風等性能的活動房發揮了巨
大的作用,解決了大部分災后災民的臨時居住問題。如圖1-22所示。
2009年8月莫拉克臺風重創我國臺灣,高雄600人被泥石流掩埋,內地援助臺灣災區的幾百套活動房,也是采用的拆裝式的活動房產品。
相關新聞
發表評論
要發表評論,您必須先登錄。